中国工业报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工商联十一届四次执委会议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江西发展升级大会上了解到,全国知名民企与江西现场签约了12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190.14亿元。其中,二产项目91个,投资总额1403.6亿元,占比64.1%。工业项目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绿色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孙菊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这批项目的成功签约,表明随着江西省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对资本、人才和技术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必将有力地助推江西加快发展,对全省“十三五”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半壁江山”喜中有忧
2012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排名逐步前移,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江西经济发展依然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7位,比上年前移6位,创近10年来最好位次。
2015年再创新纪录,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11568.5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排位在全国位居第五,中部第一。这里面非公有制经济贡献巨大,支撑了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新形势下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去年前三季度,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740.88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省GDP的58.3%;上缴税收达1278.21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省税收总额的6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3.02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7.3%;就业人数达1440.43万人,同比增长3.2%,占全省就业人数的54.8%。
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如,2013年江西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江苏的20%、福建的55%、湖南的58%、安徽的76%,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仅有8607户,在中部省份排名未位;上市公司仅有22家,而浙江、江苏、湖南分别为304家、332家、91家。非公企业主要是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占比高达65%,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份额较低,占比仅为3.41%,反映出江西非公企业还处在产业链的较低端,创新能力较弱,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不足。
力促非公经济发展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明确提出,要把大力促进非公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2015年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江西非公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意见》要求,扩大投资领域,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推行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企业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可不限经营范围。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继续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择商选资、招大引强。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等。
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国家结构性减税及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兴办鼓励类企业实行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
扩大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对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其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比例可放宽到资本净额的100%。
对非公有制企业研发机构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公办研发机构实行一视同仁的支持政策。对研发投入达到规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同级政府可给予企业研发和技改资金扶持。省政府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主持国家标准制定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奖励。
鼓励企业商标国际注册,使用自主商标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施行国际国家标准认证。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抱团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培育一定数量有特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板块。
扩大民间资本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鼓励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鼓励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努力在国际市场获取资源、技术、人才、知识产权、营销网络等要素,逐步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全球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