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同时,会议还出台了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产权制度等多项举措,这些“干货”可以说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配套措施”。这足见,中央把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实体经济?经济学上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都属于实体经济范畴。
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什么要着重发展和振兴实体经济?笔者感到,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国经济正在转型期,也就是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进行升级转型;其二,这两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重振来作为新动能进行推进。在这种背景下,振兴实体经济,是走出一条实现动能转换,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的关键之举。
如何才能振兴?笔者认为有三点是关键:
第一, 质量为王。我们都知道,产品的质量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也取决于产品的质量高低。我们常说“中国造”,就是要造出高质量的、有科技含量的好产品来。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针对打造高质量产品的一种工作精神。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的高质量的“百年老店”,实体经济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二,创新第一。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这本身就是鼓励全体人民创业和创新。一个产品的质量、品牌的建立,靠什么?靠的就是创新二字。今年7月,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珠海总装下线。据介绍,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近120万个标准件,98%的结构及系统零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0%以上为国产产品。这就是创新的巨大力量。由创新驱动催生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四新”是今后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三,服务供给。明年是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振兴实体经济,是具体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化妆品、电饭煲、马桶盖等等百姓生活必需品通过境外来购买的行为十分火爆。为什么老百姓放着国内的东西不买,去买国外的东西?关键还是自己产品的质量、安全让人不相信、有待提高。现在中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看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促进资本融入实体经济、平衡供需结构就是“对症下药”。振兴实体经济,让我们国家生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好产品,取信于消费者,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成功,我们的服务供给就会步入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振兴实体经济是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我们期待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升级,当有一天越来越多的国人不再到国外买产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买中国货时,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功了,我们的实体经济就真正实现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