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切换
新闻
再造江西吸引台资新高地
2017
05/31
23:40

随着东南沿海台资企业内迁以及中部地区吸引台资竞争的日趋激烈,江西省如何进一步凸显战略地位,主动对接台湾产业企业转移,拓展台商来赣投资,尤为重要。

一、台商投资江西的特点

截至2016年12月底,江西省累计引资台资项目 3331个,实际进资120.1亿美元。台商入赣已从“量的扩张”进入到“质的提高”,并呈现以下6个主要特点:

1、投资兴办大项目增多。近些年来,以台湾大财团、大企业为主或由行业公会带头,带动相关企业来赣进行集团性、群体性投资呈上升趋势,台商投资大型项目增长较快,仅2016年度台商投资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达78个,大大超过往年的水平。目前台湾百大企业已有33家在江西投资。这表明,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的台湾大型企业来赣投资已由考察阶段向规模投资阶段转变。

2、台资企业集聚度比较高。从项目落户地区分布看,台企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赣州、吉安四个设区市,占全省台资项目数的62%;从产业格局看,赣东北的南昌市、九江市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现代制造业以及商贸服务业为主;赣南的赣州、吉安市则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差别非常鲜明。

3、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从近年来台资来赣投资情况来看,正呈现出台资企业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三产业扩张的特点和趋势。一二三产业分布趋于合理,比例为10.43:77.29:12.28。一些台商布局南昌、九江等区域中心城市,纷纷投资第三产业,好又多、大润发超市等商贸企业,喜悦丽尊、元祖、雪贝尔、尊品牛排、老树咖啡等住宿餐饮企业加速入赣。

4、投资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富士康、华硕、光宝科技、英华达、台湾TCT、瑞展动能、瑞智精密、艾美特等一大批高科技台资企业相继落户江西,形成了涵盖微电子、软件开发、手机、IT等方面的台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台商在江西的投资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5、增资扩股步伐比较快。江西亚东水泥于2000年投产后,紧接着进行了2、3、4、5、6期扩建,平均每三年上一个台阶,2014年水泥产量已达1400万吨,单产规模跻身世界前五名;宝成集团、东元集团、润泰集团、旺旺集团、统一、康师傅等企业先后在江西多地投资设厂,加速在赣布局。

6、一批特色台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富港电子、菱光科技(影像传感器)、英华达科技等一批高科技台资项目落户南昌,形成了一个台资高科技电子产业群。吉安集聚了以博硕科技、协讯电子、华忆科技、先歌音响等台资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数字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产业链。景德镇充分利用“中国瓷都”品牌,吸引台湾陶瓷生产企业落户,法蓝瓷、东璟陶瓷、华荣陶瓷、台达陶瓷等一批台湾知名陶瓷企业接踵而至,落户景德镇,成为该市陶瓷行业新增长点。鹰潭市围绕做大做强眼镜产业,引进了台湾眼镜业知名企业文德光学和统联光学,初步形成了集眼镜研制设计、开发加工、贸易流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格局。

二、存在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西在利用台资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台商来赣投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全省台资企业3331家,实际投资为120.36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361.3万美元。2016年新引进项目117个,实际进资9.34亿美元,利用台资新批项目平均规模由2002年的214万美元提高到798.3万美元,但总体看,全省大部份台资企业投资规模仍不大,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全省只有33家台湾百大及关联企业投资我省,相比河南、湖北少,就是比四川、重庆等西部省市也少。大公司、大企业不来,就没有产业带动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二是台商来赣投资金融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台湾金融机构加快在大陆布局投点,截至2015年8月末,共有14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了2家法人银行(下设3家分行、13家支行)、24家母行直属分行(下设10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台资银行在大陆的营业性机构数量已达52家,另有11家台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正在筹建。目前,台湾土地银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已入驻武汉市,台湾第一商业银行也入驻成都市。而江西尚没有台资金融机构,这反映我省金融业利用台资步伐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在赣台资企业与台湾之间的资金往来,影响了台资企业在赣的集聚效应。

三是交通仓储、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利用台资程度不高。随着大陆对商业、物流等领域的不断放开,台湾“家乐福”、“好又多”等商业零售巨头先后落户江西,但由于基础设施、物流管理水平、专用规划用地、准入条件等因素制约,台商来赣投资仓储、物流等领域进展不快。而在湖北省台商投资了一批大规模、大场地的商业卖场、仓储物流中心。仅2016年台商投资武汉仓储物流就有3 家。江西省现代物流等领域利用台资的局限,一定程度将影响江西作为中部地区区域性产品物流枢纽和产品供应链的培育。

四是台商投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凸显。目前,多数台商来赣投资仍以“单打独斗”形式投资,特别是有些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规划不足,引资项目繁杂,专业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园区产业特色和品牌,未能有效形成“多家厂家向同一供应商购买中间产品”或“多家厂商向同一上游企业供应零部件”的产业集聚、配套跟进模式。相反,产业集聚、配套跟进模式进而形成的投资形态已是苏州、昆山等地较为典型的现象。据统计,昆山开发区台资企业彼此之间的采购比重已达80%以上,有效实现资金流、物流、人流良性互动融合的集聚效应。

五是利用台资优势有待强化。“赣台会”历经十四届,为江西对台招商做出重要贡献,但近几年参会客商老面孔居多,引资效果已大不如前。江西各地出台的台资企业优惠政策措施,大多是普惠的,而对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有针对性的优惠措施不多,优惠导向不明显。全省5家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11个台商创业园等涉台园区,但有承接平台、无优惠政策。各地出台的台资企业优惠政策缺乏整体统一性,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实用性、操作性不强,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优惠政策的“含金量”,大大减少了优惠政策措施的吸引力。投资软环境仍是影响台商来赣投资的重要因素,如何切实营造务实、高效的办事环境,对江西再造吸引台资新优势至关重要。

三、工作建议

第一,积极促成赣台业金融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适度放宽台湾金融业在江西的投资,加大与有来赣投资意向的台湾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采取“个案处理、特事特办”等形式,尽快在南昌、九江、赣州等地设立独资、合资银行或分支行;允许台资金融机构可直设分支机构,无需先设立代表机构;支持台湾金融机构在赣设立代表机构、财务公司或证券、保险机构;支持江西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或转让江西银行、九江银行、农商银行部分股权,吸引台资参与合资银行,以方便赣台两地金融往来,为台商来赣投资提供配套服务。

第二,培育构建赣台商业合作圈、中部地区两岸物流中心。一是构建赣台商业合作圈。在南昌、赣州等大城市规划设立“台湾一条街”,让台湾商家、店主到一条街开设大卖场、经营个体工商户。二是构建中部地区海峡两岸物流中心。积极培育台资物流企业。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现代物流企业的用地,对新设立的台资物流企业在土地、用电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台资物流企业予以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努力使江西成为两岸区域性产品物流的枢纽。

第三,增强江西吸引台商投资的有效性、针对性。加大对台湾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台湾百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来大陆投资情况、产业转移趋向、来大陆再投资的潜力进行跟踪、摸底和分析。对有投资潜力、投资趋向中西部地区的台湾百大企业,筛选确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积极发挥“赣台会”的品牌效应,邀请岛内各大工商团体和百大企业负责人参会,努力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地方领导与台湾百大企业负责人的接触联系,尽可能使有意投资中西部的台湾投资者来赣投资,推进江西台资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帮助推进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对本地区域优势、特色进行评估,对本地区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园区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定位,研究出园区吸引台资的主导产业方向,推进园区产业关联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在园区投资相关配套项目,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配套跟进模式的形成。对在同一园区内的台商投资产业配套企业,配套企业之间有相互投资关系或其中一方投资者为同一投资者的,配套企业之间产品的采购可视为企业内部行为,相关部门结合职能,予以免收税务、放宽准入等各方面服务,从而推进江西台商投资产业集聚的不断形成,提升江西台商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积极营造江西吸引台资的政策优势。对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对涉台园区,应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措施,帮助相关企业和承载平台做强做大。整合台资企业优惠政策措施。对已出台的支持台资企业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合,向台资企业进行广泛宣传,让台资企业能懂、会用,确保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服务于台资企业。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督查力度,参照江苏等省做法,建立台商投资企业24小时投诉电话、投诉限时反馈和窗口效能建设全日制巡回检查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