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有机蔬菜不仅带动4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还解决了部分老、弱、残的就业问题。”在婺源县段莘乡中村三立生态农场,一排排标准化的蔬菜大棚在田间挺立着。该农场负责人说:“种蔬菜、养土鸡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比较适合老人、残疾人等就业相对困难的村民,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婺源通过实施挂钩帮扶、产业帮扶、搬迁扶贫、创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为促进脱贫攻坚,婺源因人因地施策,依托不同的带动主体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茶叶、皇菊、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业项目,有效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家里采茶,忙活一个多月,全年吃穿不愁。”大鄣山乡鄣山村村民汪启昌说。他家有茶园30多亩,一年收入六七万元。鄣山村是婺源有机茶最佳生产地,全村拥有茶园1800多亩,年收入300余万元,带动140多户村民实现脱贫,茶农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除了有机茶,鄣山村还发展壮大蜂蜜、干笋等产业。走进鄣山村,道路两旁的洞穴里不时冒出一个个蜂桶,里面装满的是“甜蜜经济”。由于海拔高,该村出产的干笋味道鲜美,经济效益可观,户均年收入4000元。
婺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3年游击战争时期闽浙赣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除了抓“绿色”扶贫,婺源还抓“红色”扶贫。大鄣山乡新开辟莒莙村红色旅游线路,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子,红色旅游成了山区百姓的一道“富民菜”,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将红色文化和采摘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等相融合,可为休闲旅游注入新元素。”县旅发委负责人说,色彩斑斓的乡村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