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16日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南昌县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资产活起来、资本引进来、资源用起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崛起步伐。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助力粮食稳产高产
走进南昌县蒋巷镇洲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原来小而散的田块,经过改造后变得整齐统一,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景象。
据了解,蒋巷镇是南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2019年蒋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达1.58万亩,涉及洲头村、柏岗山村等七个行政村,分六个标段实施,目前整个工程已经完成92%左右,施工方正在加紧进行扫尾工作,确保不影响村民的春耕生产。
“预计今年整个蒋巷镇通过改造以后,粮食总产量将增加15%左右。”蒋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主任刘华宾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兴旺的保障。据了解,南昌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蒋巷、南新、泾口等13个乡镇(管委会)、69个行政村,项目建设规模达19.8万亩,概算总投资为5.89亿元,建成后将为现代化机械作业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深耕智慧种田
推进农业转方式
春风吹,地温升,又到春耕农忙时。
站在田边,老邹打开手机上的“大田物联”APP:“你看,我们基地上万亩农田的翻耕情况都在这,耕作层深度、有无重复和漏耕一目了然。”
50岁出头的老邹名叫邹泰晖,过去从事农机生产和销售。2018年,他回到家乡南昌县蒋巷镇,与北京一家物联网公司合作创办了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流转了1.5万亩农田种粮。老邹指着一套集太阳能发电板、360度摄像头、风速仪等于一体的物联网设备说:“这是我们的智慧农情检测站,它会监测田块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农作物长势等,每两小时向后台传输一次数据,如果数据与设定的标准值比对出现异常,后台会自动报警。”
在老邹看来,今后种田将逐步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实现标准化生产。“我们基地的农民巡田都要带手机,每巡完一块田都要打卡、拍照,将信息传回后台,并和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田间管理。”
科技入田,增产增收。在南昌县,像老邹这样走科技种粮之路的种粮大户不在少数。“前期设施投入肯定更大,但在生产中能稳产、降本、增效。”老邹说。
“机械替人”,种田轻松。冈上镇种粮大户辜道朋有无人机十几台,旋耕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等大小农机百余台,2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些农机做“体检”,为春耕备耕做足充分准备。“现在我每年只需雇佣五六个技术员就能完成春播,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辜道朋说。
据了解,南昌县农机总数已达50555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94%,机械化秸杆还田率达90%。
调整农业结构
培育发展新动能
眼下,春意正浓,早晚温差有10℃左右,这种天气最适合樱桃番茄生长了。走进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的欧洲进口玻璃温室大棚内,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番茄,让人垂涎欲滴。不同于普通的温室大棚,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种在名叫“岩棉块”的培养基中,岩棉块里通着一根黑色滴管,可以精准提供养料和水分。
“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将给养管道与作物相连,由电子感应系统控制,每天输送一次养料。感应器可设定营养元素标准含量,不达标就会自动补充。”园区投资方、南昌工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柯凯介绍,大棚还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收集棚内光、温、水、气、肥等数据,跟踪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一旦温度过低,智能供热系统便会自动加热。
记者了解到,大棚樱桃番茄十分受市场欢迎。“我们还种植了草莓、彩椒、黄瓜、甜瓜等蔬菜瓜果,年产量均在50吨左右,是普通大棚的3倍,主要销往南昌各大商场和中小学食堂。”温柯凯说。
据了解,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是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5.09亿元,旨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目前一产项目已基本全部投产,二产、三产项目也可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温柯凯说,现在园区已经尝到了“农旅”结合的甜头。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南昌县实施“接二连三”工程,推动全县农业综合体建设加速。近年来,南昌县共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6家、市级示范联合体6家,休闲农业经营面积达20万亩,星级企业、示范点个数位居全市首位。
同时,南昌县跳出“原料生产者”角色,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供销链条,以品牌效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县龙头企业中有机食品企业13家,产品42个;绿色食品企业10家,产品30个;无公害种植企业21家,产品61个。产品注册商标数和绿色品牌、无公害数均为全省县(区)之首。(胡雪萍刘婧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