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切换
新闻
产业转型升级版:需突破传统招商引资方式
2014
03/30
21:27

 “产业转型本身,也有一个从传统版向升级版提升的过程。”在新近的采访中,上海新兴产业基地之一的沪郊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转型绝不是“拿掉一点传统项目、新招一点新兴项目”这样简单。

国内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陆续建起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目前都面临“二次创业”的瓶颈。业内专家认为,要突破瓶颈,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引入土壤比引进大树更重要”。

问题之一:招什么?引什么?

在一些地方的招商人员口中,招商引资被口语化地称作“拉项目”。这种“简化”,其实反映出一些背后实质性的理念:以扭曲的政策“比拼”为“绳”,拉住项目,由项目落地而GDP落地,形成地方政绩。

“这是一种大树进城的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成活率就会有问题。”郁建华等业内人士说。在产业转型中,招商引资到底招什么、引什么,需要重新思考。

记者翻阅了嘉定工业区最新的项目清单,发现上述“气候与土壤”式的项目数在上升。最新入驻工业区“金融谷”内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91金融”,将与传统银行业合作,整合金融产品的供与需,降低信贷成本,提升效率。还有亚马逊云服务平台也已落户,可为企业提供数据库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这与园区内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互动。

“气候和土壤”,与产业链的打造,是相辅相成的。像电商这样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差异较大,在交易频次、交易总量、物流结构、融资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在形成全新的特征和概念,产业服务功能的创新节拍必须跟上。一旦脱节,产业生态就难以“发育完整”。长三角研究专家徐长乐等人士表示,招商引资新理念如何尽快成型,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问题之二:引进还是培育?

还有一些人士提出了一个问题:新产业,到底是由外“引”还是本地“育”?

“单单引,往往独木难支;单单育,往往苗小难成气候。”在嘉定国资集团总经理李峰看来,“引”与“育”应该有机结合在新型的投融资平台上。“一引了之”,不仅小的长不大,大的也会因后继乏力而缩小。所以,“引而又育”,应是新型招商引资的新特征。

形成较为完整的创业投资体系,正在成为一些产业基地的新动向,以此形成产业培育的新功能。创投体系,需要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基金、母基金与子基金之间的协调、分工与配合,还需要建立与疏通产业进入与退出通道。

“产业、资本、项目、人才如果能够形成四位一体,一个地区的发展动力就基本成型了。”在近日举行的“2014创新中国·春季”开幕式上,嘉定区副区长费小妹这样认为。作为国有与集体产业基金运营平台的嘉定创投,目前管理着5只基金,合计管理资产账面总额超过45亿元,已直接或间接投资了近100家企业。创投基金选择合适的时点进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育”;选择合适的时点退出,也是一种育。

此外,项目与人才引进挂钩,人才在一地扎根,又与其产城融合的程度形成互动。人才是“才”更是人,需要在文化氛围、子女教育、生活方式的宽容度等城市功能的层面与产业的拓展相匹配,项目引进了才能“育得成”。

 问题之三:“比赛”也是招商对象吗?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个“新闻”:如今,“比赛”也能成为招商对象。

飞马旅、创新中国等组织的创新大赛,正成为不少地方争相引入的好项目。为什么,因为其中有大量的“产业种子”。

李峰等业内人士说,好的产业种子一旦从这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产业孵化器的种子基金就会第一时间跟进,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从本乡本土的“自家泥土”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忠诚度与直接引进的企业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更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它,产业的流动就会更顺畅,一个地区的开放度就会建立起来,“空间就会成倍放大”。

像嘉定这样的新兴产业基地,已在设计并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孵化、加速、再加速等环节覆盖企业成长的主要环节。在国际创投界领先的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市场化的孵化器,可能会首先投资一些相对成熟的企业以取得实力,待自身的羽翼丰满之后,会逐步向产业培育的前端不断延伸,直到建起“苗圃”充任“育苗”的角色。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