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切换
新闻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4
06/03
23:05

 赣南即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素有”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之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根据地——中央苏区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南也是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特色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较大。依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关于”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国发21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的”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要求,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并编制《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既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进一步密切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优化东中部产业分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精神,编制《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用于指导和规范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包括赣州市全境,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建设示范区主体为赣州和龙南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含出口加工区)、拟建设的香港工业园、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实验区、”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承接地,以及瑞金、龙南、赣县、兴国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主体,辐射赣州全境及周边地区。规划期为2013-2020年。

规划期为2013-2020年。第一章一、 基础条件与重大意义

一、(一)发展基础

1.区位条件优越。赣南毗邻地处珠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辐射交叉点上,是珠三角地区和闽东南、厦漳泉地区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纽带。赣州市人民政府驻章贡区,距省会南昌市423千米,距广东省广州市465千米,距福建省厦门市452千米。

2.特色资源丰富。赣南水能理论蕴藏量216万千瓦,占全省的31.7%,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76.2%,活立木蓄积量达12000多万立方米,是全国18大重点林区之一;已发现的矿产有105种,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达75种,铀矿储量全国第一,钨和稀土闻名海内外,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

3、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稀土和钨深加工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加大产业整合和资源集约化配置力度,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稀土、钨产业和脐橙产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离子型稀土矿生产能力和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属生产基地、全国稀土产品加工中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钨矿采矿生产能力和选矿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钨矿山的一半和三分之一强,已成为我国钨砂集散地和钨产品的冶炼加工基地,钨产业已成为赣州市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脐橙种植面积达174万亩,居世界第一;产量达133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预计到“十二五”末,赣南脐橙产量将达到300万吨,成为单一区域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脐橙主产区。

43.交通条件逐步改善。赣州“二纵三横一联一斜一环”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赣龙铁路扩能及赣韶铁路等”两纵一横”铁路网加速构建,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赣州黄金机场成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边际最大最先进的民用机场,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国家中小城市航空通达性试点城市”,航班可以通达国内50多个城市,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赣州即将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最发达的地级市之一,成为我国连接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4.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稀土和钨深加工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离子型稀土矿生产能力和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一半以上,是国内重要的稀土金属生产和加工基地;钨矿采矿生产能力和选矿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钨矿山的一半和三分之一强,是我国钨砂集散地和钨产品的冶炼加工基地;2012年脐橙种植面积达178万亩,居世界第一,产量125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5.产业园区初具规模。赣州目前已拥有国家级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产业园,以及和瑞金、龙南、赣县、兴国等14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和3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全市各类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892亿元,增长14.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03亿元,增长50.42%。2011年赣州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章贡区沙河工业园、于都工业园、南康工业园和信丰工业园等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65.7亿元,增长16.3%。

6.承接环境良好。赣州全市设有2个海关、2个检验检疫机构、34个外汇管理局,开通了至深圳、广州、厦门等地的”铁海联运”,并加入了”粤港澳快速通关系统”。”;全面完成了“两集中、三到位”改革,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所有行政许可证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办理,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网络逐步健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组建了赣南地调大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南康家具产业等和一批省级服务平台,正积极推进国家级稀土钨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投资成本比周边地区总体低5%至10%,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被评为近年来,赣州被评为中部、粤商、浙商、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长江中游十大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2012年评为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连续十多年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两届8年荣获综治“长安杯”。。目前,赣州综合投资成本比周边地区总体低5%至10%,已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地区相当的商务环境。

二、(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示范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深入展开,给示范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皖江城市带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国发21号文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文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贯彻实施和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示范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诸多因素制约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势头放缓,国内经济增长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间竞争更加日趋激烈;赣南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比较依然严重;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型发展压力加大;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加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能力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三、(三)重大意义

设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赣南综合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增强经济整体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拓展全国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全面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战略支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入对接珠三角和闽东南经济区,开辟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专栏一1: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原赣州地区为江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实验区,享受省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截至2012年底,赣州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994家,累计合同金额98.62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金额累计达85.76亿美元;累计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912个,投资总额达1653.2亿元,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477.75亿元。2012年,赣州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9家,合同金额1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74亿美元,绝对规模居全省设区市第二第2位;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资金项目165个,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77.2亿元,同比增长22.92%。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承接环境、打造承接平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山海协作科学发展示范区,为促进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振兴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发挥更大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二、(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着力改善产业承接发展的软硬环境。

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加强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创新承接,转型升级。坚持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高端稀土、钨等优势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节能环保,统筹集约发展兼顾。树立生态优先和循环发展理念,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引导和推动承接产业向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三、(三)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建成科技含量较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承接发展稀土和钨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家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现代轻纺、电子信息、矿山机械、食品药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发红色、客家、宋城、休闲、生态旅游,加快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充分发挥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山海协作科学发展示范区。强化面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和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坚持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推进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四)发展目标

按照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分四步走:

一年见成效。到2013年,承接产业转移载体打下良好的基础,宣传推介工作深入开展,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确保开好头、起好步。

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切实明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大大增强,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上台阶。到2017年,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显著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带动赣南地区加快发展。

八年大跨越。到2020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所占比重高于区域面积和人口比重,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成为在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