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九江市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的星火有机硅厂,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50万吨产能。在管道纵横的厂区,一张名为“有机硅产品树”的巨幅宣传牌特别引人注目。
在“有机硅产品树”上可以看到,永修有机硅产业就像一棵树,树干是永修星火有机硅厂,树枝就是有机硅的下游,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氟硅结合产品五条路径为“树枝”,各个依托“树枝”延伸产业链条进行终端加工和运用的企业就是“树叶”。
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戴书贵介绍说,永修县利用良好的有机硅产业基础,“按图索骥”开展产业招商,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集群。
这张有机硅产品树形图代表的正是九江工业产业升级的“路线图”。
产业是工业的基础支撑,产业聚集是工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九江市工信委负责人表示,九江要做强工业,关键在于“产业集聚、企业做大”。九江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聚集,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九江沿江规划控制范围占全市总面积的27.3%。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九江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优势,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产业集聚集群,重点布局、优先发展大运量、大用水、大进大出的现代化临港先进制造业,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
目前,除了有机硅产业之外,九江市优选了十个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的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推进和培育。为确保产业升级落到实处,九江市专门出台了《关于产业集聚、企业做大考核奖励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此外,九江市还实行了市领导挂点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制度,组织84个市直单位支持沿江四大板块发展,全力抓好统筹协调,全面落实要素保障,全力做好帮扶服务。
加减乘除里的“环保账”
共青城市紧邻鄱阳湖,城区内设有港口,航运可经鄱阳湖直抵长江。在九江“决战一万亿”的工业攻坚战中,总人口仅占九江4%的共青城提出了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八百亿”的发展目标。
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书记黄斌说,共青城决战工业八百亿,将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着力构建以智能终端、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
共青城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九江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九江市市长钟志生说,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沿江工业经济,不能和污染划等号。九江市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的老路。
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在“决战工业一万亿”的进程中,九江通过做好“加减乘除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发展容量,推动全市工业走上节能、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
在新兴产业上做“加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引导企业坚持低碳发展、重视生态保护。
在资源利用上做“减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严格管理淡水资源,集约利用岸线资源。
在循环经济上做“乘法”。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让有限资源实现无限利用,产生“倍增”效益。
在污染排放上做“除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做到“五个坚决不”: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引进;环评审核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落户;“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启动;在线监测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放行;没有达到环评标准的,坚决不生产。
根据九江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九江大气环境质量庐山、柘林湖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3.5%以上,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长江、鄱阳湖、修河水质达标率100%,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坚持“生态为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但没让九江吃亏,反而换来了更大的回报。自今年3月以来,九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一直位列江西省首位,工业增加值、利税、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位列全省前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九江市在“决战工业一万亿”目标引领下,借势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全力推进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全市经济呈现出提速发展、升级发展的良好势头,走出了一条总量扩张的高速路、产业集聚的升级路、绿色发展的特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