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渔业渔政部门紧紧围绕环境友好、渔业发展、渔民增收、渔区稳定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渔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新渔区,提升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渔业综合效益、提升渔业竞争力、不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保持了全省渔业健康快速发展好势头,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渔业经济发展形势
2014年,全省渔业渔政部门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和灾害性天气频发等多重风险和挑战,渔业经济保持了稳中快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四增”、“三稳”:渔业经济发展增速。渔业经济总产值867.6亿元,同比增长7.6%;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53.7万吨,增幅达4.54%;渔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渔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1565元,同比增长11%;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加。渔业专业合作社达780多家,增加了近200家,新增社员达1000多人;水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三大价格的综合平均指数为97.94,下跌2.03个百分点;水产品出口稳中略降。水产品出口量1.22万吨、出口额3.5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下降8.38%和8.43%;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全年已抽检各类水产品429批次,425个批次合格,合格率达99.07%。渔政管理呈现了“二提升”“二平稳”的良好形势:全省渔政执法管理水平提升,去年查获违法捕捞船数1281艘,查获电捕鱼案件数50多起,行政处罚260余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水平提升,投入放流资金2300万元,向鄱阳湖和五河流域为主的天然水域投放鱼苗近4亿尾。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和渔区社会平稳,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众矛盾纠纷突发事件。
二、主要工作
1、夯实基础,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一是大力推进池塘改造。投入资金1.735亿元,改造池塘4.51万亩,修改完善了《江西省现代渔业建设规范》,经与省财政厅沟通,确定2015年我省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项目标准由原来的1500元/亩提高到2000元/亩,池塘建设起点由500亩连片降低到300亩,并要求改造池塘水深达到3米,池塘基脚加固4根8mm的钢筋,由单纯的池塘改造扩大到养殖基础设施改造。二是逐步完善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投入2200万元,改扩建11个规模化良种繁殖场,使全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达70%。三是积极开展健康生态养殖。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5家,面积4.5万余亩,并利用渔业标准化项目改造18个示范场。
2、培植集群,带动渔业集聚升级。按照“一县一品”、“一条鱼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2014年,我省培植了11个重点渔业产业集群、12家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个标准化与特色养殖基地、5家省级水产示范园、6个省著名商标。11个重点渔业产业集群全年销售水产品近17万吨、收入近61亿元,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6.5%、渔业经济总产值的7.5%;带动养殖户5万户,户均增收1.1万元;形成农业企业248家,带动8万人次就业,完成利税超11亿元。其中,南丰县甲鱼产业集群近年来发展迅猛,得到鹿心社省长的高度评价,该县甲鱼产业可望成为继蜜桔之后的又一农业支柱特色产业。
3、打造品牌,促进特色渔业快速发展。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引导区域集中、连片开发,创建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一是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销售额达60多亿元,带动农户近7万余户。二是特色渔业产业集聚度增强。全省92%的珍珠产量、77%的河蟹产量、80%的虾类、51%的鳜鱼、83%的鳗鱼和70%的龟鳖等都集中在优势产区。三是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全省休闲渔业基地新增近70家,达528个,产值超过25亿元。四是鄱阳湖品牌再添活力。新增1家授权生产经营企业,使“鄱阳湖”水产品牌授权企业达到8家,年销售额达5.67亿元。
4、确保安全,促进外向型渔业发展。一是全省还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检查水产养殖场户135个次,进一步规范了我省水产养殖秩序,确保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召开水产出口企业座谈会,商讨应对出口水产品下滑对策,目前,全省现有登记注册的水产品出口企业31家、备案养殖基地118个,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口水产品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出口市场持续扩大。出口市场扩大到日本、韩国、欧盟、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烤鳗为例,出口市场分别为:俄罗斯36%,美国23%,日本19%,其他地区22%;四是狠抓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出口企业自检体系,对原料和产品进行自检和预检。2009年以来,我省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没有出现被召回的现象。
5、示范合作,促渔业科研推广再上台阶。一是借助“赣鄱英才555工程”项目的支持,成功引进唐启升院士开展“碳汇渔业”试点。至此我省先后与曹文宣、唐启升、赵法箴院士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推动了我省渔业科普基地的建设和水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二是通过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无草鱼出血病无规定疫区试点,已实现连续2年检测不到草鱼出血病源,成为全国首个无草鱼出血病疫区。三是开展“百期、千人、万户”大培训、产业关键技术科技大提升、基层渔技人员素质提升等培训计划。全省已举办各类渔业技术培训班近160期,培训渔民7900人次,发放《2014水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常用渔药的使用方法及禁用渔药的替代技术》、《禁用渔药宣传挂图》等资料15000余份(册)。
6、强化管理,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全年组织开展渔政专项执法行动203次,出动执法检查车437辆次,执法船艇2336艘次,执法人员12656人次,查获违法捕捞船数1281艘,查获电捕鱼案件数50多起,取缔销毁迷魂阵2226部,行政处罚260余人,刑事拘留5人。全省共举办放流活动100余次,投入放流资金2300余万元(含三峡放流资金),投放鱼苗近4亿尾,其中棘胸蛙,胭脂鱼、大鲵等珍稀物种22万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