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江西新余市在钢铁、光伏等传统支柱产业风光不再的形势下,积极推动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和麻纺等产业发展,试图形成多元新型产业体系。该市还制定了加快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这个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是根本。本文通过对新余市规模以上光电信息企业开展调查,试图找到光电信息产业人才开发难题,管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对策。
产业和人才现状
产业现状
截止2014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4户,主营业务收入21.36亿元,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1.28%,实现利税1.93亿元,占全市利税总额的1.2%。行业引进并培育了江西木林森光电科技公司、江西亿铂电子公司、江西沃格光电公司、江西盛泰光学公司、中西安防(新余)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木林森LED照明产品项目30多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沃格光电已成为国内外TFT液晶面板薄化、镀膜加工产能最大的企业,中西安防是全国摄像机外壳最大生产企业,亿铂电子填补了江西打印耗材产业空白。
人才概况
到2014年底,14户规上企业从业人员共6262人,其中技术人员393人,占职工总数的6.3%,工人4877人,占职工总数的77.9%。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46人,占职工总数的0.7%,本科学历人员379人,占职工总数的6.1%,外籍人员3人,港澳台胞7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7人,中级职称人员47人,分别占企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9%和12%;高级职业资格人员23人,中级职业资格人员85人,占工人总数的0.5%和1.7%。在产品专利数量上,近43%的企业没有产品专利,说明技术研发人才仍然比较缺乏。高新技术企业4户,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8.6%。同时,企业普遍反映缺乏熟练操作技工。故总体来看,产业内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仍相当缺乏。
光电信息产业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才引进渠道较单一。一方面,专业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较少。新余没有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招聘机构,制约了企业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引进方式不多样。企业招聘员工大多选择“员工推荐”和“人才交流会”,几乎无企业选择“猎头企业”和“职业中介机构”。而“员工推荐”和“人才交流会”一般只能引进到较低层次的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部分企业主观念落后,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愿花充足时间和资金来培育人才。二是方式比较单一。企业培养人才,大多选择“企业内部培训”、“师徒教学”,较少选择“轮岗锻炼”,而几乎无企业选择“脱产学习”和“其他方式”。三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存在矛盾。一方面政府宣传对接不够,企业不了解政策。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担心员工获评职称后,出现涨薪、跳槽等要求,影响队伍的稳定性,恰恰忽视了职称评聘对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等积极效益。
产学研结合不广不深。一是校企合作覆盖面不广。有近40%的企业还没有与有关大学或外地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或合作关系。二是当地企业自己建立的高端科研平台较少。目前,业内尚无国家级科研平台,仅有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现代学徒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该市虽然在2011-2013年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确定了6所职业院校、6家合作企业、6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试点范围有限,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与支持,不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实现教产融合,还存在不小障碍。
人才政策不健全。企业集中反馈了三个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认定未与时俱进。该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偏重于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未及时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致使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难以惠及这些产业。二是外来优秀年轻人才安家置业难题。新余属工业型新兴城市,有许多外来优秀年轻人才在余工作生活,高企的房价成为他们留在新余的“拦路虎”。三是政府对人才的激励方式单一。目前,政府对人才的奖励大部分是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教育发展等多种激励方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