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瑞昌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2006年获批省级工业园,2015年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 级转型升级示范园。园区规划面积19.1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区三园”,即码头工业城、大唐新区和城区工业园区。其中,码头工业城规重点建设码头临港工业集聚区;大唐新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区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
“十四五”时期,我区大力发展“2+N”产业体系,“2”是以LED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木业家居产业,并坚持把以LED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N”就是绿色建材、现代轻纺、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以及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到2025年,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通过重点产业的突破发展,挺起园区工业的脊梁,带动园区工业经济大跨步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及所获荣誉
2020年,园区主营营业收入510.3亿元,增长11.4%;工业增加值97.4亿元,增长5.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2家,总数达到161家。3家工业企业税收过亿元;1家企业外贸出口过亿美元;新增1家国家4A级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1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占GDP比重达到1.58%。
园区于2017年荣获九江市园区发展奖第三名;2018年荣获九江市生态园区建设先进单位评选二等奖及九江市园区发展奖第二名,同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排名全省第 18名;2019年荣获九江市园区发展奖第三名,同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当中排名全省第 17名;2020年获得江西省第 一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同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当中排名全省第 19名。
城区产业集群情况
城区工业园前身为黄金工业园,并以纺织服装为重要产业支撑。为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贯彻落实九江市“5+1”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我市在“十三五”规划中后期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构经济发展动力,其中城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两大产业。
1.纺织服装面临转型压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作为我市唯 一一个省级百亿集群,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规模和质量都得到长足发展。集群内“华美瑞”缝纫线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正在申报国家名 牌。凤竹棉纺的“凤竹”纯绵纱品牌为全国名 牌,鸿达纺织“西江月”品牌为省著 名商标。至2020年末,集群内现有企业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主营业务收入166.8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收入超10亿的企业2家;利润总额7.57亿元。十三五规划以来,伴随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产业面临配套不完善、科技和品牌支撑力量不足、产品结构不优、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产业发展面临滑坡风险,转型压力较大。
2.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18年以来,园区大力发展以LED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引进业内隐形冠军领 航照明开启产业发展之路。2019年1月,LED行业上市公司金莱特电器签约落户瑞昌;2020年8月,LED企业签约数量突破100家;2021年3月,全球LED领 导品牌昕诺飞·凯耀落户瑞昌。截至目前,瑞昌市签约LED企业数量超过150家,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29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2020年产业营业收入65.70亿元,同比增长81.13%。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96.28%。目前,我区正在全力申报第二个园区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突出“园区如家”,打造亩产英雄新高地。十三五期间,园区大力推进节地增效行动,着力打造“一平方公里”科技园。一是加快推进闲置土地回收。依托全市闲置土地(厂房)清理统筹安排,通过整体收购、有偿回购、原值回收等多种方式,成功回收1184.6亩闲置和低效用地,其中2018年以来共回收1001.6亩,成效明显。二是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59亿元,完成智造小镇、城东产业园七通一平,新修建道路、污水管网、土方平整、给排水等工程30个,其中道路工程总修建量达8200米,投资过千万重点工程8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双提升。三是精准发力标准厂房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157.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资金近30亿元,涵盖科技园、智造小镇、鑫丰配套产业园等三个主要建设区域,其中科技园39.4万平方米、智造小镇东关园22.3万平方米、智造小镇赤乌园35.6万平方米、鑫丰配套产业园3万平米、祥瑞园一期15.6万平方米、富兴园一期5.9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已投入使用,另有富兴园二期、祥瑞园二期、智造小镇昌盛园、康佳KKTV智能制造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企业管理服务情况
为紧扣产业集聚,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构建“2+N”产业发展体系,园区发力管理服务,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纷纷落地见效。创新成立LED产业服务专班。推出企业“连心”卡,实现一链办理、一章到底、一体服务,打通企业签约、落户、成长服务全周期,实现快速响应、迅速到场、马上解决。发力融资、招工、物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聚焦企业融资难题。与金融部门一同主动上门对接,实行台账销号管理。5年来,10家银行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242.89亿元,其中向10家LED企业发放贷款1.15亿元,为企业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和支持。破解招工需求困境。与劳动就业部门一同,加强企业缺工情况摸底,利用春节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契机,引导乡镇招工人员协同发力。截至目前,园区就业人数1.8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职人数超过6500人,仅2021年春节期间就为60余家相关企业新招员工2000余人。持续打造物流洼地。把发展物流业作为推动产业集聚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开通中山和杭州的2条LED专用物流专线、19条省级物流干线、30条城际物流专线。政府成立物流专项引导基金,仅2020年就为33家LED企业提供794万元LED物流专线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0%以上,大大增强了LED企业产品竞争力。聚焦企业员工衣食住行“关键小事”。标准厂房物业管理实行市场化、规范化运营,员工食堂、宿舍、车充电桩及停车棚、职工超市均配套齐全,示范园修建的职工活动中心,让企业职工不出园门就能参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免费开通园区公交摆渡专线,满足企业员工吃饭、住宿和通勤需要,提高职工幸福指数,让企业“轻装上阵”。
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落户LED企业153家,装修投产企业85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涌现出昕诺飞·凯耀照明、领 航照明、瑞晟光电、易通智能等一批知名度高、产值效益好、龙头带动作用显著的优质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覆盖LED全产业链的85%以上。其中,签约球泡产能日产300万个,占全国三分之一,力争三年达到日产500万个,占全国半壁江山;日产灯带达100万米,在国内举足轻重,将LED产业塑造成为瑞昌的新品牌,“一座点亮世 界的城市”正在起飞。
产业转型升级情况
持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截至目前,已设立核研究院、森奥达等5个院士工作站。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骨干企业通过技改转型升级。华瑞缝纫线通过三期技改,产能已达17万锭,四期8万锭智能设备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建成后同等产能减少用工50%;中材科技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钢瓶产能由15万只扩充到40万只,二期10万只钢瓶车间正在建设当中;凤竹纺织不断技术改造,产能由5万锭发展12万锭。2019年,我市13家企业入选九江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企业,共争取九江市级专项引导资金1500万元,瑞昌市本级配套3000万元,撬动企业投资12亿元。2020年,艺锦诚医疗器械、瑞晟光电等四家企业共获得度九江市本级第二批技改专项资金250万元支持,重点对生产线自动化、车间数字化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瑞昌经济开发区面对“十四五”重要发展机遇,园区将深入实施工业发展升级战略,牢牢抓住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聚焦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两大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壮链文章,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一是要着力壮大产业集群。紧扣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求,聚焦“2+N”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做好延链壮链补链文章。持续推进以LED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昕诺飞·凯耀等行业龙头带动,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细分单品,做优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聚“洼地”。
二是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原则,努力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扎实开展“项目大会战”,形成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的强大攻势,力促昕诺飞·凯耀照明产业园、康佳KKTV产业园、晨丰产业园等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推动易通高速贴片机制造、博林照明等项目达产达标。同时,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本地配套率,明确招商方向,锁定招商目标,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
三是要着力拓展园区平台。园区平台是项目布局落子的主阵地,要加快调区扩区步伐,进一步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力。持续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两年内力争建成标准厂房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强化标准厂房集约利用,启动智造小镇天华园、庆丰园、裕丰园和昌盛园建设,完成祥瑞园、富兴园二期建设。扎实推进“五化”园区建设,打造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安全生产示范园区。
四是要着力加快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搭建科技孵化平台,加快推进核研院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大力支持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惠企政策。完善人才招引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专业型、实用型技能人才。
五是要着力优化园区服务。坚持用服务意识PK管理意识,在“将成本、优环境”上攻坚发力,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深入推进精准帮扶机制,努力赢得企业的蕞大满意和高度认可。探索产业链金融,尽蕞大努力解决企业资金流紧张和融资难题。把为企业招工作为应尽之责,既抓本地务工人员稳岗,也促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更拓展周边县市、外省渠道招聘员工,切实帮助园区企业解决招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