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切换
新闻
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2016
08/29
23:06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那群革命者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光阴流转,80年后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长征塑造的红色基因,依然为我们提供着永恒的指引。

2015年3月,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对于江西来说,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为革命老区的幸福图景,那么扶贫脱贫就是最后的一公里。这一公里怎么打通?贫困洼地如何弭平?8月22日至8月26日,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中,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深入江西省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赣州到瑞金,再到南昌,在历史和现场的丈量中,一幕幕在记者脑海中不断回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西如何践行长征精神,按下精准扶贫的“快车键”。

念好致富经,产业扶贫增强“造血能力”

重走长征路,看江西精准扶贫使出“洪荒之力”

图为在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千亩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

习近平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缺了产业支撑,扶贫攻坚可不行。实践表明,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很容易昙花一现。因此,要扶到点上、根上,靠产业脱贫增收才能真正地“拔穷根”。

江西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等“五个一”模式,培植扶贫产业,促进脱贫增收。赣州市兴国县大力培育油茶、蔬菜、白莲、光伏发电等新的后续特色优势产业,输造并举,成为江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千亩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基地与企业、学生营养餐供应链对接,辐射带动3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50多人务工。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每年每亩还能获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收入。除了千亩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3万亩的“万亩油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的“百亩白莲”也都成为兴国县产业扶贫的主抓手。

以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让每一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并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路上,无数个贫困村庄正经历着含田村式的华丽转身。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