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切换
新闻
泛珠十年 22产业园区带动跨省区合作
2014
10/05
20:52

 泛珠十年,可以说是各省区积极开展产业对接、资源开发、现代流通业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产业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产业格局的十年。数据显示,前九届“泛珠”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超过1.9万个,总金额超过3.7万亿元。

泛珠“9+2”合作密切了各方合作,开启了各地经贸往来新时代,加快了经济流通速度,也推动了各省区的经济发展。一张巨大的经贸合作“网络”正在福泽泛珠区域每一家谋求发展的企业。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刘熠 叶洁纯 实习生 钟嘉欣发自佛山、广州

老牌产业面临转型困境

南方日报记者见到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家旺时,他正准备从佛山赶往广州白云机场,前往“泛珠”省区之一的云南出差,那是公司一个重要的区域销售市场。

2007年,刚刚入职欧神诺的陈家旺便参与了公司的一项重要决策:关闭4家老厂中的两家,再北上江西投建新的生产基地,与其他两家佛山企业一道,“抱团”落户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

“当时,那两家工厂的机械设备配置已经老化,生产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公司内部也在进行调整,希望在打造高端品牌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选择到景德镇建厂。”陈家旺回忆说。

在国内,佛山建筑陶瓷曾经风光一时。以上世纪80年代佛山从意大利整线引进生产线为标志,整个产业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此后,陶瓷便成为了佛山主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基础雄厚,产品市场辐射面广,就业者众多,在佛山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0年以后,佛山建陶产品出口逐年快速增长,市场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砖也成为了佛山市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2007年前后,佛山陶瓷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由于环保政策、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扩大产能的要求,这些陶瓷企业逐渐开始向外走。”曾见证陶瓷企业外迁的广东省建材协会副会长陈环回忆,一方面,能源、土地、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亟须开拓广东之外的其他市场。

北上江西开拓中东部市场

正因如此,北上“千年陶都”景德镇成了欧神诺的不二选择。

2008年,欧神诺在景德镇的第一期生产机器正式投产运营。“我们一共分4期建设,每期新上两条生产线,预计4期全部投产将占企业总产值的35%左右。”陈家旺说,之所以选择北上江西,最重要的就是其与广东优势互补。

陈家旺告诉记者,在江西建厂,能够辐射华中、华东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个观点在陈环处也得到了印证,他说:“企业选择外迁,看重的是内地企业贴近消费市场以及资源、能源产地,一些地区的投资优惠政策也吸引沿海企业转移。”

“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华东地区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广东。”景德镇项目成立之初,陈家旺几乎每月都要出差江西,对粤赣两地各自具有的优势看得十分清楚。与广东比较,江西在劳动力、投资、物流、经营等方面成本较低,并且资源丰富,拥有高端瓷原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佛山陶瓷企业面临的问题。

不仅如此,江西省景德镇作为千年陶瓷名都,拥有其他区域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我们不仅仅只是做建筑陶瓷,还要做文化、艺术陶瓷,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基地。”陈家旺如是说。

研发设计仍在佛山总部

当然,与众多佛山陶企一样,欧神诺也只是将部分生产业务转移到江西。“在外地设厂也有它的短板。”陈家旺坦言,刚刚在景德镇建厂时,当地以建筑陶瓷为核心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物流条件较广东薄弱。

不过,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几年,景德镇不仅有了飞机场,多了两条经过它的高速公路,还慢慢形成了陶瓷产业集群,各种产业配套开始慢慢好起来”。不仅如此,佛山的陶瓷企业在当地还成了纳税大户,吸纳了许多当地劳动力,光欧神诺一家在景德镇就拥有大约2000名员工。

如今,欧神诺总部基地仍设在佛山。“现在,我们的研发、设计、营销团队都留在佛山,像IC微晶等高端产品仍然在佛山生产。”陈家旺说,公司一直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原动力,注重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

▶记者手记

产业转移承接让多方受益

“要让资源流动到最合适的地方。”采访中,陈家旺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产业经贸合作是泛珠各方合作的重要载体。这十年,是各省区积极开展产业对接、资源开发、现代流通业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产业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格局的十年。其中,产业转移与承接成为了区域产业合作的最主要形式。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认为,“泛珠”合作由广东发起,恰逢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潮流,产业和企业顺势与周边省份通过产业园区承接,可谓多方受益。

如今,云南与深圳共建的昆明深圳工业园、衡阳和深圳共建的衡阳深圳工业园、湘西与广州共建的湘西广州工业园、广西与广东共建的广西凭祥广东工业园、江西与深圳共建的吉安深圳产业园等22个跨省产业合作园区,成为沿海和内陆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

“香港接单、广东设计、内地制造”等各种优势互补型产业分工模式蓬勃发展。九省区与港澳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从佛山陶瓷企业的案例不难看出,更高层次、更加细化的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是“泛珠”区域未来产业合作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转移与合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泛珠”各省区共同营造的良好环境。十年来,“泛珠”各省区共同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内地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本,起草了《关于合作共建泛珠三角区域跨省区产业园区的若干政策措施》。

各省区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例如,贵州加快推进产业承接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湖南加快推进蓝宁道新产业转移工业走廊建设;云南抓紧研究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广西编制的《广西桂东国家西部大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审批;四川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对此,有学者指出,泛珠“9+2”跨越东中西,各省区发展程度也有“梯度差异”,比如粤港澳及东部沿海省区相对发达,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中西部省区发展后劲则比较足,正是这种“梯度差异”的存在,进一步促进泛珠地区资源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与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