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新经济因素中,没有什么能比软件产业更具影响力、更具渗透性、更具成长性、更具拓展空间。国家信息产业部推断,在未来几年内,软件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30%以上,并至少是同期GDP增长的4倍。软件产业,分明是知识经济呈现给人类的一块最现实、最诱人的蛋糕。谁能抓住软件市场,就意味着谁将占据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高地。
江西经济加快发展,期待着新的增长因素。相对其他需要雄厚基础并靠大投入发展的产业而言,江西良好的人文资源及相关环境对于发展软件产业无疑更具现实性。但须看清一点,这是个知识英雄角力的战场,强者为王的规则演绎得淋漓尽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有过比“五笔字型”更科学、更实用的“前三末一”;九十年代也有过在省内有名的“科环”,可叹几路英雄在角力中清除出局,留下一声叹息。
今日谈起这个话题,是我们从省内泰豪、先锋、金鼎、行知等一批昂首站立的软件英雄们身上印证了上述论断,也从软件市场的巨大空间中看到了江西的机会。谈论过去,是为了警醒现在;挑明现况,是为了唤起各路知识英雄。我们曾错失过良机,但不能一失再失。当然,这也离不开政府部门适当地引导,并为软件业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这一切,都在期待当中!
现状
●软件是一种新的技术型语言。就如同英语,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软件在传统产业应用过程中起着倍增器的作用。
主持人:一般人对软件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准确一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意义在哪里?
涂彦彬:它是一种新的技术型语言。就如同英语,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信息交流方式。软件最终的表现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而且,这种表达也不仅停留在这种表示方式,更多是代表了许多知识的集成。
李江河: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而软件又是一切信息产品的“大脑”,所以软件产业又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涂彦彬:我是做企业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涉足软件行业,但那时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大家对软件市场的价值认同度非常低。但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社会对软件业开始越来越关注。我也明显感觉到软件在传统产业应用过程中起着倍增器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它的社会认同度很高,而且越来越高。软件越来越显现它的投资价值。
作为业内人员,我感觉软件产业是符合现代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的新兴产业。之所以说它是新兴产业,表现在它的短缺、对传统产业有促进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我做的第一个软件是医保软件,主要应用在抚州、吉安地区。当我看到别人用我的软件时,我非常兴奋———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企业买卖关系,不能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
从交易性来说,软件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从目前整个信息工程来说,纯软件在信息工程中所在的比例虽然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不到20%。但实际上,它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它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有了高速公路和货物,但没有汽车来运输,货物的最终使用目的达不到,高速公路也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软件,我们硬件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薛锦云:像江西这样一些经济和科技欠发达的省份,要发展其它的产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非常高,而软件产业却不是如此。国际上如印度、芬兰、爱尔兰这些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软件产业搞得好,并不完全是在高科技发达的美国等国家,倒是在这些经济基础不是非常好的国家,所以它可能是我们省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彭建华:为什么国家要发展软件产业,除了发展经济外,还应该从维护整个国家安全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原来开过一个玩笑:现在对世界威胁最大的不是某个拥有核武器国家的首脑,而是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这类人,如果某一天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突然停止运行了,那么整个世界会变得不堪设想,并且对于微软来说,在系统内设置一个程序停止工作,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不为大家所知觉,不像发个导弹出来,还有个过程,它这个决定只要设置好了,在数秒钟就可以决定世界上所有windows系统的工作状态了。尽管这是玩笑,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一定要发展好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民族软件产业。去年两会期间,就有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就把发展软件产业提高到国家安全角度来重视。
环境
●从我省软件人才的结构来看,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操作员也比较缺乏。
●如何将实验室的产品推向市场不是政府可以做得了的事,还主要靠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做好工作。
●微软等大公司最大的强项不是开发,而是营销。他们非常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的老板不是一个简单的boss,是一个多面手。
主持人:除了技术层面,我们在软件产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怎样?
李江河:软件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才和资金。虽然软件产业的资金量投入不是很大,但毕竟还是有资金投入,这些软件企业在没有发展壮大之前,通过正常的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它一般只有几十个人甚至是几个人,即使有好产品、好项目,但这些企业没有大的厂房可供抵押,也没有雄厚的财力,到银行去融资几乎不可能。相反,软件对风险资金的依赖性又非常大,它需要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在它初步创办时,需要得到支持,等它壮大起来后,它可以上市融资,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融资。人才方面主要是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薛锦云:我省在软件总体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也需要大批能够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码的“软件工人”。从我省软件人才的结构来看,目前我省的软件人才结构仍不合理,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操作员也比较缺乏。江西师大2003年软件本科毕业生230人、硕士生30人,但是留在江西的硕士生只有20%,本科生有一半在江西,一半去了省外。
彭建华:从软件企业本身来说,市场运作非常重要。我认为,如何将实验室的产品推向市场不是政府可以做得了的事,还主要靠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做好工作。
江西早期比较有名的输入法有“前三末一”。它的技术水平在当时来看不比五笔字型差。但是为什么王码五笔起来了,而“前三末一”却没了?江西还有一家非常著名的计算机企业——科环,也是经过几年就没了声音,这不能不说是江西软件产业发展的损失。
李江河:其实“前三末一”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不比王码五笔差,但是为何五笔字型发展起来了,而我们的“前三末一”却没了声音?关键是我们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市场没有很好的结合,研发的人叫万仁芳。他虽然也有市场意识,知道这个必须要推向市场,但是没有一个做市场方面非常得力的团队去支撑它。与此相反,王永明除了要搞技术外,它有个团队专门作市场推广。那个时候,王永明一方面广泛地在全国宣传,另一方面找战略合作伙伴,因为那时国外的大公司要进入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就是解决汉字输入问题,他找到微软,把它的汉字输入法嵌入到微软的系统中去,一下子就推广开来,还有就是方正排版系统,而我们的“前三末一”还是小打小闹,企业本身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彭建华:还有个使用习惯的问题。王永明精明在他把王码五笔通过微软一下子就占领了个人电脑,跟着微软去收钱,大家也都习惯了王码也就不愿意换输入法了。
李江河:科环当时在江西的知名度非常高,省政府对它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但是,它倒了,也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出了问题——贪大求洋。柳传志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形象——“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铺上一层土后夯实,然后再铺上一层土再去夯实它。”
涂彦彬:我认为,王码为什么比“前三末一”做得好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机制。“前三末一”是国营单位做出来的,与王永明的民营企业做出来的,王永明是致力于市场的。我们曾经请他们来给我们讲过课,专门讲企业文化。他们是市场型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我认为微软等大公司最大的强项不是开发,而是营销,就是怎么将他们的产品卖出去。他们非常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的老板不是一个简单的boss,是一个多面手——技术与市场两手都抓得紧。
“软肋”
主持人:江西的软件产业是怎么走过来的?
涂彦彬:江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计算机厂、计算中心、江西省计算所,南昌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南昌电脑服务公司等早期的计算机公司。在早期,软件没有市场认同度,软件基本上都是辅助于硬件的销售。后来随着新的市场的形成,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带动了软件业,但当时编软件的价格仅仅相当于买一个软盘的价格。所以,我们泰豪只有转向设备的销售。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开始普及,大的行业开始用软件产品,但是江西地区的小公司由于实力不够还没有介入到银行等行业,大都是北京等外地的公司,所以当时江西的软件市场还是比较小,主要还都是集中在汉字应用方面。进入多媒体时代后,个人电脑开始增多,个人电脑的出现带动电脑的消费,使电脑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南昌的软件公司也越来越多,后来,在多媒体的制作、动画制作应用中,软件产业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的单位开始应用软件来工作了。
主持人:从技术层面怎样看待我们的软件业?
李江河:虽然我们这两年软件产业发展还比较快,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总量还比较小,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综合实力较弱。省内许多软件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大型基础软件领域几乎空白,缺乏全国知名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涂彦彬:如果把软件产业比喻成汽车产业,我们中国,尤其是江西的软件产业是个怎样的现状呢?发动机和车架只有全球那么几个公司生产,如微软、IBM等,我们做的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出货车、客车等不同使用目的的车型。在软件生产方面,我们做的都是集成应用型的,主要在国内的“高速公路”上跑,或者是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应用。
薛锦云:江西软件产业的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国内的份额低,主要是应用软件,应用软件花费的劳动很多,但是效益不是很高,不像微软那样能产生大的效益;江西目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在全省推广使用很少,如果我们能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就能产生效益。我在开发软件之初,觉得开发的效率很低、正确的方向性得不到保证,所以我就去美国留学,目的是为了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加有效。回国后我没有做应用软件的开发,而是为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方法和工具,使得开发的应用软件更加有效、更加可信。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基础研究为整个软件开发提供一个基础软件,能到处使用,我们现在的成果很有希望成功。
目标
●江西已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人才以及市场、信息、资金、物流等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江西应该变成一个软件工厂,不是去做软件的研发,而是做国内外大的软件公司的加工厂。
主持人:发展软件产业需要独特的环境,江西这方面条件怎样?
薛锦云:发展软件产业,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人文条件、区域环境、发展基础、产业优势和良好的政策导向与规划。我们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表明:江西省已经具备软件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首先从软件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来看,我们江西是中国中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省份,素有“人杰地灵”的美称;文化方面,江西省拥有深厚的文化遗产,渗透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不断变好的生活、工作等人居环境,江西省的优越生态文化环境将更加凸现;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省会南昌是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网络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信息平台发达,具有与世界同步的信息通道;产业配套方面,江西还是中部地区较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加工配套基地,已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人才以及市场、信息、资金、物流等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
薛锦云:2002年,江西有较好技术水平的软件人员1704,分布在43家软件公司中,其中,公司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77%;公司人数在50——100人的占16.2%;公司人数在100以上的只有3家。
彭建华:2000年初,政府为了扶持软件产业建立了软件园,就开始在土地使用、设施使用、政策、人才的引进方面都采取了优惠政策,还包括服务等方面。
政府在信息化这一块是越来越重视,以前在硬件方面比如建网络、购设备投入是比较大的,现在转向对软件的重视,软件应用系统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大。涂彦彬:金鼎、行知软件公司的上市,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提高市场的知名度。他们的上市可以提高江西产业群体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有带头作用,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有参考作用。
彭建华:另外,南昌市先后建立了新大地电脑市场、南昌科技大市场、新华群网络广场、赛博电脑城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市场,成为江西省计算机软硬件批发与分销、零销与服务的专业流通大市场的整体格局,带动了江西省计算机软、硬件市场的大力发展。江西作为国家光纤干线网的枢纽节点,内、外网合一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李江河:我认为,江西应该发展软件产业,要把江西打造成“中国的印度”。因为从软件产业的特点和江西的现状来看,它的投资量不是很大,它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但不是资金密集的产业,对于江西来说,可以避免我们在资金上的瓶颈制约;其次,软件产品它是无形的。它的运输或传输非常方便,基本上通过网站就可以传输了,它对产品没有地域上的限制。第三,软件是人才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我们有人才,而且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的素质的人。江西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我们省每年都培养那么多的大学生,这些人稍加软件方面的培训,它完全可以成为软件蓝领、灰领和银领。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江西应该变成一个软件工厂,我们主要不是去做软件的研发,而是做国内外大的软件公司的加工厂。印度就是这样的模式,它接外包的订单,再上流水线。
如何突围
主持人:未来几年,江西的软件产业将会是怎样的趋势?李江河:我们有个规划,希望到2007年软件销售收入突破25-30亿,按照这样的目标,每年的增速基本上要达到40%以上。
制订这样的目标,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在软件产业中,我们缺乏顶尖的人才如系统分析员、构架师等,这部分人才要把他们吸引到江西来,不要说以前就是现在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种人才的引进我们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引进,比如“先锋”在开发某一产品时,它与中科院或者清华大学等合作,做项目,人不一定要过来,但项目是属于江西的,也是为江西的软件业在服务;而且,如果企业一旦做大了,企业也可以在靠近高端人才最密集的北京、上海等地方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这部分人做整体的构架,做完后,下面的编程等具体的工作可以拿到江西来做,做加工,这样的人才就很便宜。
对于中低层次的人才,江西完全可以自己培养,而且培养出来的完全可以使用,可以把研发中心放在北京等地,把销售中心放在最贴近市场的城市,把生产基地放在像江西这样基础人才非常丰富、相对来说成本又比较低的地方,通过互联网,组织成如同在一栋大楼里办公一样,完全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另外,在政府方面,要扶持软件企业发展,首先为他们营造市场,而且营造出来的市场要适当、适度地向省内的软件企业倾斜。因为在发展之初,一个“三岁小孩”不可能与“巨人”去抗衡,肯定要保护它让它长大起来,再参与市场竞争。
其次,设立政府发展软件产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风险投资、社会资金,向好的软件企业进行投入。
第三,对于软件人才来江西工作的,从个人所得税、奖励等方面给予他们优惠条件,主要还是通过企业去吸引这部分人才来江西工作。
再一个,我们还积极向国家申请政策。国家在2002年出台国办17号文,要求5年之内要拿出40亿元,投入到软件产业中去。我们争取在这40亿元中,为江西争取更多的资金。
涂彦彬:刚才,李副厅长说得做外包,就是能不能承接一些国际订单来江西市场,我们来做代工业务。在软件行业只要你能按规范来办事,哪怕是再笨的人,如果按照规范来做一定是最优秀的,代工业务也容易形成这样一个产业群。未来,我们在做内贸方面与其他省比没有优势,但是我们可以发展代工业务,承接软件数据的加工,而且它对软件人才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很高。
同时,我们想未来软件产业还是有着许多突破口的。就最基础的数据库来说,我们最近和台湾的公司谈合作。他们开发了一种数据库。他们告诉我:数据库相当于建大楼时的地基,但是在信息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因为老的数据库开发公司开发它的数据库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数据库定位都是以节省空间为主的,因为当时硬盘容量很小,而现在信息是呈现多媒体的展现方式。新厂家仍有新的机会,因为要大楼的功能更丰富,更高、更好。江西有可以尝试走这种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
主持人:江西的机会有多少?李江河:我有个判断:江西软件发展只有5-10年的机遇期了,如果这个时候不能抓住发展机会,以后就很难发展得起来。
这跟软件产品产业的特点有关系,它就是强者通吃,比如在操作系统中就是微软一家独大,一旦它发展起来了,别人很难与它抗衡;第二、虽然它的更新很快,但它一旦形成垄断就很难动摇。软件是给人用的,人用就有个使用习惯问题,如果使用的人多相对单个的成本就低了,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加强,别人再想超越它就很难。我们说,之所以还有机会,就是在应用软件,尤其是行业应用软件里面还没有形成垄断。
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的,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因为软件产业的市场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大家都在争,走得快、走得好的人肯定会先占领市场。